《藏海传》:评分之谜与观众口碑的较量
近日,无论是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提前完结,还是在央视八套的正式播出,《藏海传》这部剧已经圆满收官。央视一套也紧跟步伐,迅速上线了该剧的下午剧场版。然而,令人颇感意外的是,国内被视为权威的评分平台豆瓣,仅给出了7.1分的评价,许多观众和网友认为这个评分显得偏低,不尽合理。
从豆瓣评分的分布形态来看,通常有几种典型类型:F型意味着大多数人给出五星评分,几乎无人给低分;P型则是八分左右,四星居多,且一星两星评分极少;b型偏向中低分,更多是一至三星,四星五星极少;L型则代表极差的作品。按照这种规律,《藏海传》理应能拿到8.5分左右,毕竟在抖音平台上,65万观众给出了高达9.7的评分,与豆瓣形成鲜明反差。
展开剩余75%值得特别一提的是,该剧的导演郑晓龙,曾执导过经典巨作《甄嬛传》。这部作品刚开始在豆瓣开分时竟只有2.7分,但随着时间推移,口碑逐渐上升,最终攀升至9.4分的高分,充分证明了市场和观众认可的重要性远超一时的评分数字。
评分7.1背后的迷思:流量标签与黑粉困扰
这部剧评分偏低,其实并不令人意外。主演肖战身上的“流量”标签,让观众对其作品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。肖战庞大的粉丝群体往往在剧未播前就冲进评分页面给予五星好评,而另一部分讨厌他的观众则毫不留情地刷低分。一句老话说得好:“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。”站在风口浪尖的肖战,既承受着极高的人气,也背负着同等的质疑和攻击,恨意往往比喜欢更持久。
不仅如此,还有网友质疑剧方是否在评分平台上进行了充值或营销操作。一些不良营销号使用统一的套路宣称剧集评分为6.5,但晒出的截图却是7.1分,这种“黑幕式”操作令人无语。业内不少案例显示,有的剧组通过“买分”水军刷高评分,类似于餐馆在点评网站上刷五星好评。或许《藏海传》并未提前与评分平台合作营销,导致其分数并不“光鲜”。
口碑不应等同于评分,播放量才是实打实的衡量标准
人们依赖评分,是因为希望通过量化的方式直观判断一部剧是否值得观看。然而,口碑和评分不应简单划等号。艺术作品本质上是主观体验的集合,十个人眼中的满分与十万人心中的八分都不可同日而语。真正反映观众喜爱的,还是遥控器最终指向的频道。
尤其在影视市场淡季,《藏海传》依然创造了播放量奇迹。各大播出平台发布的战报显示,这部剧为其带来了丰厚收益,甚至获得浙江省宣传的公开表扬。与其纠结评分背后的各种“潜规则”,不如把资源投入到剧集品质的提升,让观众自由评判什么是真正的好作品。播放量高企,才是真正的公正价值体现。
历史重演?《甄嬛传》低分宿命的影子
郑晓龙导演并非第一次遭遇如此评分风波。回顾《甄嬛传》当年在豆瓣的2.7低分,听起来几乎难以置信。这部后来成为经典的剧作,刚开评分时却被原著粉丝因“雍正形象不符”而带着偏见大幅打低分。如今的《藏海传》似乎重演了类似的戏码——一部分观众抱着成见,恶意刷低分。
这种历史的轮回令人唏嘘。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,偏见和情绪滤镜会逐渐褪去,《藏海传》的评分终将回归理性与公正。届时,它或许能像《甄嬛传》一样,获得应有的认可与赞誉。
发布于:山东省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